怎样判断得了白殿风 http://m.39.net/pf/a_6302655.html
“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然而这两人的真实名讳却不一定人尽皆知。在剖析蔡桓公的病因之前,有必要先给大家说说他们的故事。
先说扁鹊,本是上古时的神医,具体事迹已不可考,基本上属于传说中半人半神的那类。史籍记载,为蔡桓公瞧病的名医真实姓名叫“秦越人”,因其医术和医德几乎无人能出其右,老百姓感恩戴德,于是以神医之名冠之,也给后世造成了不少混淆。至于蔡桓公,据考证是战国人,单名一“午”字,乃田氏篡夺姜姓齐国后的国君。虽然也叫齐国,虽然也被尊称为“桓公”,但执政的家族系统已被换了血。
蔡桓公在位六年,来不及大展宏图便匆匆走进历史的故纸堆里去了,留给世界的只有一句蛮横的名言“寡人无疾”。有两个人需要与他区分:一是齐桓公,即姜小白,前姜姓齐国的领袖,著名春秋五霸之一;另一个是蔡桓侯,与主角蔡桓公不是同时代人,蔡桓侯的国都在上蔡。但蔡桓公在位时,蔡国已被灭,且都城上蔡曾一度被田氏齐国据为己有,所以后世亦称田氏齐桓公为蔡桓公,如同孟子称呼魏惠王为梁惠王(魏国定都大梁)一样。
蛛丝马迹,一望便知
从扁鹊看病的这段记载看,有如下事实与桓公的病有关。首先,很可能是种与皮肤颜色密切相关的疾病。作为中医的佼佼者,与国君保持相当距离的扁鹊居然无需“闻、问、切”,单凭一“望”便做出诊断,而且是正确诊断,除非桓公脑袋长了一个巨大肿物,否则必然是与肤色有关。其他与体貌相关的症状,比如脱发、皮疹、皮肤出血等,惜身如命的桓公断不会坐视不理。唯独皮肤颜色问题,在使用青铜镜的战国时代,真有可能因镜像失真而误导了使用者。此乃其一。
其二,从扁鹊发现症状到桓公临床死亡,经过了三四十天。其三,从扁鹊迅速做出诊断并熟练道出汤熨、针石、火剂等治疗手段看,多半是种常见病,而且扁鹊在诊治该病方面有着丰富经验和成功个案,不太像是癌症之类的不治之症。其四,故事发生在濒临大海的商业国家—齐国,不能忽略地理、人文因素。其五,桓公临终前出现了“体痛”。其六,历代帝王几乎无不追求长生不老,视个人健康高于一切,唯独桓公反常到此地步,实在必须考虑一下疾病会不会波及神经系统。
肤色泄密,循线追病
我们不妨以肤色问题作为切入点。有三大临床表现可参考:一是贫血,一是尿毒症,最后是黄疸。就贫血而言,病人的特点是脸色苍白,严重者出现心跳快、头晕、乏力,甚至注意力不集中,主要有缺铁性贫血和失血性贫血,还有骨髓病变造成的血细胞生成障碍(包括白血病)。最后一种相对少见,即使在今天,治疗也极困难且代价高昂。缺铁性贫血主要是饮食中缺乏造血所需原料而造成,正常饮食的人一般不会发病,作为一国之君,生于钟鸣鼎食之家,只怕营养过剩,要是连他都缺铁,这个国家的所有人都成饿殍饥鬼了,而且这种病的病程较长,通常不会痛着死去。失血性贫血主要是严重创伤或胃肠道内损伤造成,出血得慢则病情相对温和,出血得快则病情来势汹汹。蔡桓公若是慢性出血而亡,临终前一个月应该会觉察到明显的头晕、乏力,不至于死前才觉察到身体某处很痛;假如是急性大出血,扁鹊第二次见面时就已在葬礼上了,哪能拖个把月?
下一步要问:是不是尿毒症呢?所谓尿毒症就是肾脏功能衰竭的最终阶段(之前各阶段造成的脸色改变不明显),肾脏的排尿、排毒本领丧失,即使在目前也只能透过透析治疗。这种病人的脸色特别晦暗,不过通常在长期透析的病人脸上才看得到。距离生命终点只有个把月时,没有任何治疗的病人肯定出现了没尿、少尿、身体浮肿、皮肤瘙痒、呕吐、胃口差等症状,更有甚者,由于体内液体过多,加剧了心脏衰竭,从而出现气喘吁吁或不能平卧的状况。自我感觉良好的蔡桓公显然不具备这些,因此尿毒症应被排除在外。
桓公究竟是不是得了黄疸呢?黄疸指的是病人皮肤、眼巩膜发黄。这是一组相关疾病具有的共同表现,主要分溶血性黄疸、梗阻性黄疸和肝细胞性黄疸。引起发黄的物质叫做胆红素。
溶血性黄疸多数因血型不合或红细胞异常增多,造成红细胞过度破坏、胆红素生成过多而成,相对少见,常见于新生婴儿。成年人也有,但病势凶猛,经常引发发热、全身酸痛、小便如同浓茶色,若不治疗,病人恐怕还来不及出现脸色发黄就死了。从蔡桓公的情况看,基本上可排除。
梗阻性黄疸主要由于肝脏内外的胆道系统出现阻塞(胆石引起居多),胆红素排泄不畅造成。急性的话,通常会剧烈腹痛、发高烧、腹部按压疼痛,甚至寒颤不已,不会是发病时不痛而临终时才痛,这种情况在桓公身上也可以排除。如果是慢性的话(包括肝硬化、肝癌等),早期确实除了脸黄之外,若没注意到自己小便颜色变深、胃口差、易疲劳或皮肤瘙痒,似乎就没其他明显异常了;但是慢性梗阻性黄疸,到了晚期,由于肝脏功能受损,一般会产生腹水,也就是正常的液体跑到腹腔间隙里去了,形成大腹便便、腹胀难受,不会在生命结束前一个月还未被察觉。
现在只剩下肝细胞性黄疸了。这是由于肝脏细胞被破坏、里面的胆红素大量流散到血液系统内,从而形成脸色发黄,最常见的莫过于病毒性肝炎了。这类疾病部分是透过性交、输血、母婴传播的,比如乙型肝炎(hepatitisB);部分是透过不洁食物传播的,比如甲型肝炎(hepatitisA)。乙肝在两广地区特别常见,北方相对少见;甲肝曾非常流行,但及早治疗是可以痊愈的。
扁鹊的诊断依据不乏“腠理、肠胃”之词,想必也是考虑到肝病之类的消化系统问题。典型甲肝的表现是发病急,早期有乏力、食欲不振、厌油腻、恶心、呕吐等。部分病例仅以发热、头痛等上呼吸道症状为开始的主要表现。随着病程进展,上述自觉症状减轻,但尿色继续加深,巩膜、身体皮肤出现发黄,逐渐出现皮肤瘙痒和腹部疼痛。不治疗的话,有可能发展至肝功能衰竭,进而死亡。生病期间,任何加重肝脏负担的因素,如喝酒,都会令病情加重。
推敲始末,还原真相
一番推敲之后,我们不妨试着还原当年蔡桓公病亡的始末。
两千多年前,肆虐人间的疾病多数是传染性疾病。当时人们根本没有疫苗注射来防止疾病,也没有足够强大的消毒设备来保持清洁,更没有现代化的卫生保健概念和习惯。可以想象在山东生活的蔡桓公,某天在宴会上兴致勃勃地品尝了来自齐国海边的鲜鱼,这条鱼恰恰未被洗干净,身上带有甲型肝炎病毒!为了追求海鱼的鲜美,蔡桓公特意嘱咐厨师不要把鱼蒸得太熟,甚至可以直接把鱼肉切成薄片,弄一顿古代刺身。贪图美味是需要付出代价的,而且可能是血的代价,如同人们吃河豚一样。再说,蔡桓公的时代,日本芥末(wasabi)没有被广泛摆上桌面。桓公饱餐后,病毒便随着肠道进入血液,最后定居在一片肥沃土地——肝脏,开始了蚕食肝脏的生活。
刚开始时,桓公也许有点轻微的不适,可能是腹胀,也可能是乏力,但是症状没有持续非常久。对于小便颜色加深,就像现在很多病人一样,桓公也只是一笑置之。当扁鹊第一次见他时,他自认小痒已被强壮的体魄彻底击溃了,于是自信地声称:“寡人无疾!”其实此时,勤劳智慧但贪得无厌、饥肠辘辘的肝炎病毒正在风暴间隙中努力繁衍生息,并大快朵颐可怜的肝细胞;胆红素被大量抛出,像是大屠杀后漂浮在海面上的无数死尸。
扁鹊见到桓公脸上浮着不祥的黄色,凭着他的高度责任心和治疗该病的丰富临床经验,直言不讳:“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深。”但说法太直接了,而且严重缺乏医患沟通技巧和解释的耐心,接二连三碰了一鼻子灰之后,他没有改变方式,要传达的善意和性命攸关的讯息,对方完全没有接收到,甚至产生了反感。可惜啊!倒不是这些坐享其成的统治者丧命可惜,而是可惜了一代名医丧失了大展拳脚的机会,就好比天鹅不能飞翔、画眉不能歌唱一般。
这段时间,桓公或许继续大摆筵席,继续过夜生活,甚至继续酩酊大醉,已受损的肝脏继续透支,都源于他的过度自信和偏执、极端狭隘和偏见。此时,伤痕累累的肝脏开始扛不住病毒一波又一波的攻势了,过度释放的胆红素和从肝脏灭毒系统中漏网的毒素,源源不断窜入桓公的大脑,侵犯了神经系统,令他更加疯狂和固执,最后,崩溃的肝脏不得不发出求救的信号——疼啊!这是肝脏的绝命信号,桓公终于收到了,但为时已晚,回天乏术了。
弥留之际,蔡桓公想到了什么,历史没有答案。他不完全死于肝炎病毒,而是死于强烈的个性。也许身边的近侍们早就发现他脸色不对,不过明哲保身地选择了沉默,让历史和科学去判断吧!
蔡桓公之死是重于泰山还是轻于鸿毛?除了懂得防微杜渐外,如果人们从中吸取了教训——对别人的善意劝诫和有益建议,对身边的良好生活习惯,“勿以善小而不为”;对自己偏激和执拗的想法,对有损健康的琐碎生活习惯,“勿以恶小而为之”,那么蔡桓公之死也算是重于泰山了。
《病榻上的龙:现代医学破解千年历史疑案》
作者:谭健锹
出版: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年9月
本书简介蔡桓公究竟得了什么病,为什么扁鹊能一眼就看出来?历史上有被活活撑死的皇帝吗?历史上精神有问题、思想最变态的皇帝是谁?武则天之所以能摄政,是因为唐高宗得了什么病?雪夜暴毙的赵匡胤到底是不是死于弟弟导演的宫廷阴谋?康熙皇帝临终前为什么会大声号叫?医生读史,从历史的蛛丝马迹中分析历代帝王的驾崩之谜。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