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肾友常把血肌酐与尿毒症划等号,把肌酐的高低看作是尿毒症的“报警信号”,确实一旦肌酐超过μmol/L基本可以确定尿毒症的发生。实际上,血肌酐不稳定,本质上说明体内毒素水平升高,也表明了肾小球代谢的能力越来越差,肾小球滤过率已无法在发挥作用,肾衰竭进展迅速,尿毒症的风险极高。肌酐值的高低直接受肾功能的影响,因此控制肌酐水平,稳定病情是关键。此外,有些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虽然病情稳定,但肌酐却不太“老实”,忽高忽低,考验人的心态。影响肌酐忽高忽低的因素无非这几种,及早治疗不用担心病情恶化:基础疾病恶化,控制不稳定肾病的发生常伴有其他疾病“添油加醋”,尤其是继发性肾病如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紫癜性肾病等等,以糖尿病肾病为例,血糖控制的好坏对肾功能影响最为直接,如果血糖持续升高或控制不佳,会造成肾小球持续高灌注和高滤过,微量白蛋白尿增加,肾功能加剧损坏,肌酐也会持续升高。这类情况一般都不会造成肾功能的实质性衰退,治疗后肌酐会持续回落。感染频发,肾脏炎症活跃由于肾病患者普遍免疫力较低,易成为感染“攻击体”,常见的感染包括呼吸道感染、口腔感染、泌尿感染,从而造成肾脏内炎症反复,蛋白尿加剧,影响肾功能稳定,造成肌酐等毒素指标升高,及时防止感染也能降低肌酐。药物因素我们常说是药三分毒,肾友往往需要服用多类药物,治疗不同病症,药物代谢需经肾脏过滤,如果不小心滥用大量药物,引起毒素蓄积“连累”肾脏,就会引起肌酐升高。此外,有些药物本身具有升肌酐的副作用,比如降压类药物沙坦类和普利类药物,对已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不友好,会导致血肌酐、血钾指标的升高。这种情况及时调整药物方案,肌酐也能及时恢复。梗阻因素肾病如合并肿瘤、泌尿系结石,以及前列腺肥大等原因导致的肾积水与尿潴留等,造成肌酐代谢异常,及时治疗梗阻因素是关键。突发急性因素如突然出现发烧、发热、严重呕吐、腹泻的情况,导致体内脱水,毒素浓缩,肌酐也会升高,及时排除急性因素,肌酐会回落。针对肌酐的起落,治疗要从两方面出发:一预防感染等急性因素肾病患者本身免疫力低、抗病能力差,一些感染等疾病容易找上门,加速对肾功能的破坏,造成病情的不稳定,引起蛋白尿、血肌酐等指标的波动。因此要稳定肌酐,根本上要稳住肾功能的情况。预防感染,肾友要注意合理饮食,适当补充营养,增强运动锻炼,做好预防措施,如重视个人卫生、提前注射流感疫苗等。二改善肾脏内部环境,促进毒素代谢肾小球等肾脏组织结构的破坏,是肾脏功能失调的关键,因此要保证肾功能正常发挥,关键是保护剩余肾小球等细胞,延缓肾小球滤过率的下降。关键一点是为肾脏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改善缺血缺氧的状态。在这方面中医的特色疗法更胜一筹,比如艾灸、药浴、针灸等,能起到温通经脉、调和气血的作用,一定程度上帮助身体血液流通处于良好的状态,从而为肾脏恢复创造更好的环境,促进毒素代谢,肌酐、尿酸水平也会稳住。“益肾降氮方”—有效降肌酐阻断慢性肾功能衰竭“益肾降氮方”能够有效降肌酐、阻断慢性肾功能衰竭。特别是针对慢性肾脏病3期-4期降肌酐的患者效果显著。黄芪有益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托毒生肌之效。现代药理研究显示有扩张血管,改善血液循环,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提高机体抗病能力,促进机体代谢等作用当归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之功效。现代药理研究显示能扩张小动脉,改善微循环和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增加心脑肾血流量,降低心肌耗氧量,防治动脉硬化和心脑肾缺血缺氧等作用。两药配伍对改善肾血流量,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却有疗效。陈济德主任自创益肾降氮汤,是主任独有的。通常情况下降肌酐,在肾病早期经过治疗干预后,效果好的降肌酐可以降到一半,超过30%。
猜你还想看:
尿毒症病人越来越多,治疗费用大,我们应该怎么保护我们的肾?
血肌酐怎么排?怎么降?
上焦有火,中焦湿热,下焦寒凉用什么药调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