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鱼类为什么会烂身溃疡有人用这方法,五

公益中国援助定点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news/a_5478875.html

近些年,养殖鱼类的溃疡、烂身病在我国养殖集约化水平比较高的区域(长三角,珠三角等地)不断发生,在其中个别区域呈爆发流行态势,给养殖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危害,死亡率较高。一旦发病,即使溃疡灶能健康愈合,也会影响鱼的商品价值。

在珠三角的部分养殖区域,有的池塘出现烂身病的鱼达6-7成,个别情况严重的池塘甚至达到9成,最后只能以极低的价格贱卖,给养殖户造成重大的损失,甚至是血本无归。因此,探讨鱼类溃烂、烂身的发生机制,对于鱼类溃疡、烂身病的防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流行概况

在我国主要的养殖鱼类中,溃疡,烂身病常见于黄颡鱼,泥鳅,大口鲶,叉尾鮰,黄鳝,加州鲈,生鱼等,总体上来说,无鳞鱼较有鳞鱼更容易发生溃疡,烂身,可能跟鱼体表的鳞片结构有关。养殖密度越高,水质环境差的养殖区域越容易爆发流行。对温度不太敏感,在我国的华南区域,一年大部分的时间可见。

发生溃疡病的鱼,大多数不单单是溃疡的问题,很多时候都伴随有腹水,肠炎,肝胆病,细菌性败血症,诺卡氏菌病等。

图1黄颡鱼体表溃疡图2泥鳅体表溃疡图3鲶鱼体表溃疡图4生鱼头部严重溃疡图5加州鲈体表溃疡图6大黄鱼体表溃疡图7示斑点叉尾鮰头部溃烂

发病机制探讨

针对养殖过程中流行的溃疡病病原,国内外学者有较多的研究和报道,但是对病原的描述都不尽一致,提到的病原有细菌,主要有气单胞菌(多见于淡水),弧菌(多见于海水或咸淡水),诺卡氏菌等。

病毒仅见于加州鲈的报道;丝囊霉菌,多在低温和大降雨之后,丝囊霉菌的感染方式和水霉类似,主要依靠动孢子感染,鱼类体表的损伤是丝囊霉菌的诱发条件。在养殖过程中,高温季节同样会出现养殖鱼类体表的溃疡,仅仅用丝囊霉菌感染的说法显然难以解释多种鱼类流行的溃疡症的发病机制。

对于病原微生物感染的观点,病毒感染引发溃烂的观点只见于加州鲈,细菌报道的比较多,虽然能够溃疡病灶分离到细菌,用病灶部位的优势菌进行人工攻毒试验也能重现溃疡的症状,从溃疡的病灶部位能够再次分离到人工攻毒试验的优势菌,能够重复只能说明这些病原微生物能够导致鱼类机体出现溃疡的症状,并不能说养殖鱼类一旦出现溃疡的症状就一定是这种病原微生物导致。

需要注意的是,能够重复症状的人工攻毒试验采用的是将病灶部位优势菌悬浊液或者病毒悬液注射到鱼机体内的方式,相当于避开了鱼体的免疫系统的第一道防线(皮肤和粘液),自然养殖环境中病原微生物不可能通过注射的途径感染鱼体。因此,对于自然养殖环境中溃疡的发生机制,仍不是十分明晰,需要进一步探讨。对于一线的养殖者来说,只有在明确溃疡病的发病机制,病原菌的侵染机制后,才能对溃疡病进行更加有针对性的防控。

导致养殖鱼类体表出现溃疡,烂身的机制主要有以下几点:

1、鱼类体表的机械损伤导致病原微生物的继发感染。

主要有养殖过程中的拉网、捕捞、转塘等操作不慎容易导致体表的机械损伤。此外,过大的放养密度也是导致机械损伤的诱因,黄颡鱼的胸鳍和背鳍都有非常硬的鳍棘,而且胸鳍的鳍棘边缘呈锯齿状,养殖密度越大,各自的活动空间变小,黄颡鱼一旦受到惊吓,就可能被临近的黄颡鱼硬的鳍条刺伤或者割伤,从而引发细菌的继发感染。

寄生虫寄生导致体表的机械损伤,进而引发细菌继发感染。一方面是由于寄生虫(斜管虫,车轮虫,小瓜虫,锚头鳋等)的寄生给鱼体本身带来的机械损伤,另一方面由于寄生虫的寄生,导致鱼类出现不安,在固体物上面摩擦带来的机械损伤,从而导致细菌的继发感染。徐洋等人的研究表明,自然状况下以细菌悬浊液浸泡的方式进行人工攻毒试验,不能重现相同的症状;任红梅等人的研究也表明体表人工划伤之后再在细菌悬浊液内浸泡,能较多重复出现相同的症状。这些都在佐证体表损伤是与溃疡相关的病原微生物经体表感染的必要条件。

2、饵料当中的维生素的缺乏或者外部毒素(氧化油脂,霉菌毒素)的作用

有研究证实维生素C的缺乏能够导致斑点叉尾鮰等鱼的体表出现溃烂。虽然没有证据表明氧化油脂和霉菌毒素能够直接引起鱼类体表溃烂,但是,氧化油脂能够破坏饲料当中的多种维生素,氧化油脂和霉菌毒素同时也能够损伤机体消化道,肝,肾等实质器官,降低鱼类的体质及免疫力,从而为病原微生物的感染创造了条件。

3、病原微生物通过除体表的其他途径(如消化道)造成鱼类机体的全身感染,继而引发体表组织炎症和坏死,形成溃疡。比如,感染了诺卡氏菌的加州鲈以及生鱼,往往在体表形成溃疡灶,进而引发烂身。

图8.诺卡氏菌导致的加州鲈体表溃疡(注意体表溃疡灶和其他细菌引起的体表溃烂的区别,诺卡氏菌引起的体表溃疡灶内往往有脓包)(图片引自水产频道)

4、不良的用药习惯导致鱼体表的粘液变化,特别是对无鳞鱼而言,刺激性较大的消毒剂,杀虫剂的使用,会导致鱼体脱黏,降低了鱼体对病原微生物的抵抗力,从而给病原微生物的侵染提供了机会。

示黄颡鱼烂身

其他一些因素:比如养殖密度过大,鱼群过于拥挤带来的胁迫;养殖水质与底质的持续不良使鱼长期处于亚健康的状况;连续低温,暴雨带来的水质不稳定,鱼类产生过大的应激反应等。这些都是疾病爆发的诱因。今年4月份珠三角长时间的暴雨,养殖一线普遍反映生鱼烂身的情况较往年要严重。

案例分享

佛山西樵草鱼养殖户——陈老板,20亩草鱼养殖塘在狂风暴雨过后,草鱼爆发烂身病,每天死亡-条,亚硝酸盐0.4、氨氮0.2、pH8.2。

?病情分析

淡水的注入也会导致盐度、pH、温度等的变化;

同时暴雨过后底层水上翻,水质充满毒素,细菌滋生;

暴雨容易导致鱼儿的惊吓,挫伤,细菌此时侵入,造成大量的烂身;

平时养殖过程中忽视了改底,水层上翻后残饵、粪造成了高亚盐;再加上强烈的应激反应,很容易导致大量的死亡。

?建议方案:因狂风暴雨在前,即便高亚硝酸盐,也不建议马上换水与处理高亚盐,鱼儿此时处在应激状态,换水会加剧应激,加快死亡;处理亚盐容易导致缺氧,加快死亡。

建议先处理鱼儿的应激、溶氧、与烂身,而后进行降亚盐、改底的工作,处理水质时内服不停,双管齐下。

此处建议老板内服用的是“三黄散50克+盐酸多西环素40克+粘合剂10克)+肤美(主要成分为甘草等,解除发霉饲料毒素)+黄芪多糖(增加抵抗力)+多维(补充维生素)”。

第二天进行降亚硝酸盐的工作,采用氩硝净(木质素磺酸钠),并外泼增氧粉与抗应激的泼洒姜。

第三天,用过硫酸氢钾改底,连用两天。第五天,浓戊二醛+苯扎溴铵消毒。

?后续跟踪:内服后第二天死亡量得到有效控制,到第五天没有死亡,烂身的伤口在逐渐愈合,效果不错。

有时候只是简单的挫伤,在大量因素的影响下,就能造成大批量的死亡。

烂身防控措施

因此,要预防溃疡病,主要是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合适的养殖模式,避免过高密度的养殖;避免体表损伤的形成;为养殖鱼类提供营养均衡的饵料,缓解饵料当中外部毒素对机体的影响。

1、选择适合自己的放养密度和养殖模式:

近些年,特别是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长三角和珠三角,随着塘租的逐年攀升,养殖密度不断在加大。珠三角黄颡鱼的放苗密度已经到3-5万尾/亩,相当于在养殖池塘底部,每平米就有50-70尾黄颡鱼!而生鱼的产量平均也到了斤的亩产,在顺德个别区域已经到了00斤/亩的养殖产量。如此高的养殖密度带来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造成养殖池塘水质与底质的长期不良。过高的养殖密度是造成池塘水质和底质处于不良状态的根本原因。高密度养殖必将带来单位养殖水体投饵量大,残饵,粪便等排泄物以及鱼类的代谢产物的量严重超出养殖水体的净化能力,从而在养殖环境中不断积累,带来整个养殖水质与底质环境的恶化,导致鱼的生理机能受到影响,对于病原微生物的防御机制受损,成为疾病爆发的重要诱因。特别是投喂冰鲜,对水质的影响更大。如果养殖池塘的水源条件,水质与底质的管控水平跟不上,则养殖过程中爆发溃疡,烂身等疑难病的风险就会大很多。

一生鱼养殖池塘水质浑浊

一黄颡鱼养殖塘水体亚硝酸盐严重超标,结块,亚硝酸盐严重超标极易导致黄颡鱼的急性中毒

因此,在养殖模式和养殖密度的选择时,需要根据自身的技术及管理水平,养殖池塘的条件状况进行综合考虑,选择适合自己的养殖模式。切忌盲目跟风,放大养殖风险。

2、避免体表损伤的形成:

主要注意2点:一是养殖过程中主要是要注意在拉网,捕捞,转塘等操作前一定要使用泼洒姜,有机酸等抗应激产品进行抗应激处理,最大限度地避免鱼体的机械损伤;二是寄生虫的预防,建议定期使用中草药类的产品进行内服,预防驱虫,避免寄生虫的寄生带来的机械损伤。

3、体质及免疫力的维护

经常使用的清热解毒的中草药主要有三黄散,板黄散,肤美等,由于中草药市场鱼龙混杂,大家在选择的过程中建议选择正规厂家,质量可靠的中草药,切忌因贪便宜选择质量不稳定的产品,否则可能导致收不到预期的效果。

针对膨化料当中维生素容易缺失的问题,定期补充维生素。饲料中容易缺失的主要是维生素A和维生素C。

定期使用免疫增强剂,比如黄芪多糖。

4、消化道的保健:

切断病原微生物的侵染途径,避免“病从口入”,特别是对于加州鲈等部分养殖阶段以冰鲜为饵料的养殖鱼类而言,饵料往往成为感染水生动物的病原微生物的载体。

一般建议10-15天拌喂2-3天鱼大大饲料发酵伴侣,可以定期使用优质的益生菌,酵母提取物等拌料,对肠道进行保健,有助于维持肠道正常的消化吸收功能,促进饲料中的营养物质的吸收利用。

5、坚持好的养殖管理习惯,及时发现问题,在饵料投喂的时候,鱼吃料的时候是最好的观察时机,一旦发现养殖池塘内有个别鱼出现体表溃疡的状况,需要及时采取处理措施,以免等到病情严重了才处理,延误治疗时机。一旦到了晚期,大规模爆发,鱼类已经不吃料时,只能通过泼洒给药,药物吸收困难,很难进行有效治疗,最后往往只能将存塘鱼贱卖。

如果已经发病处理建议:

由于出现溃疡的鱼类很多时候都伴有腹水,肠炎,肝胆病,细菌性败血症等问题,在处理溃疡的时候,不能孤立地看待溃疡的问题,需要整体考虑。体表溃疡灶的出现并非一朝一夕。

因此,在治疗的时候也不能心急,体表溃疡的愈合需要依赖于鱼的体质及免疫力。因此。在治疗的时候,在处理病原微生物的继发感染时,更需要注意鱼的体质的修复,才能让鱼更快地康复。

处理建议步骤如下:

1.停料1-2天,同时进行净水解毒抗应激处理。

发病的池塘,通常都伴有水质不良,亚硝酸盐严重超标的情况,鱼类消化系统不能保持机体健康状态时的消化能力,这个时候减料或停料,能够减轻养殖鱼类机体的代谢压力,促进动物体质的恢复和疾病的痊愈,同时还可以减少鱼类排泄对养殖水体的压力,有利于不良水质的处理。

针对养殖水体水质指标超标的问题,进行水质的调节,缓解不良水质对鱼体的胁迫。对于已经采用刺激性强的消毒剂等刺激性药物的养殖水体而言,需要进行解毒抗应激处理,修复体表粘液,减轻鱼的应激反应。

治疗的同时需要保证池塘溶氧的充足,为鱼儿创造舒适的环境,更有利于鱼类体质的恢复。如果养殖水体增氧设备不足或者天气状况不好时容易出现夜间溶氧不足的情况,可以在补充颗粒氧(过氧化钙)等化学增氧剂,以保证养殖水体溶氧。

2.使用温和的消毒剂进行消毒处理:

由于鱼体表溃疡灶的存在,细菌的继发感染是无法避免的。为了促进伤口的愈合,必须对养殖水体进行消毒。在消毒剂的选择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避免使用刺激性较强的消毒剂(如强氯精等),不仅会导致无鳞鱼的脱黏,鱼体虚弱的体质加上消毒剂的刺激可能导致死亡量骤然上升。过硫酸氢钾,聚维酮碘等刺激性小的消毒剂都是不错的选择。水温低的季节需要搭配抑制真菌的产品(水杨酸等)使用,以抑制溃疡灶霉菌的滋生。视情况消毒1-2次。

消毒之后使用光合菌等有益菌,以形成池塘生态系统的有益菌的优势,对池塘生态系统中的有害菌形成抑制,也是一个可以考虑的选项。

3.减料投喂,同时进行药饵内服。

一般需要将投喂量控制到正常投喂量的1/2—1/3,同时内服药饵,内服的时候需要考虑发病的鱼体内的并发症状况,有针对性地选择产品。

建议选择对细菌敏感的抗菌药物和三黄散,肤美等清热解毒,促进机体组织再生的中草药,如果体内并发细菌性败血症,还可以搭配地锦草末配合使用,有利于机体的止血凉血;体内并发肝胆病可以搭配板黄散;同时建议搭配维生素或者黄芪免疫多糖,β—葡聚糖等免疫多糖进行拌饵投喂,提高机体的免疫力。药饵的制作必须使用粘合剂,避免药物在水中的溶失。一般需要连续内服药饵5-7天。

溃疡、烂身病的发生,与其说是一个“病”,更确切地说,只是一个症状。在高密度集约化养殖的条件下,引发养殖鱼类出现这种症状的原因日趋复杂,仅仅从一两个维度去分析,很可能导致对疾病的诊断出现误差,从而延误最佳的治疗时机。

在疾病的发生机制中,溃疡灶部位的病原微生物继发感染更多地来说只是表象,或者说只是对溃疡病灶部位疾病的进展起了推波助澜作用。“溃疡”的出现在更多的时候是养殖管理,养殖水质与底质问题,不良天气状况等诸多因素叠加,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实际的养殖过程中,当我们在追逐高产量的同时,对于疾病爆发的诱因往往认识得并不充分,一旦溃疡,烂身等疾病发生,我们往往从病原入手进行治疗,在基层又缺乏有效的病原分离和药敏手段,一定程度上带来治疗的盲目性,导致病原微生物对药物的敏感性不断降低。治疗的效果也越来越差,原药粉,禁用药的身影屡禁不止。药残问题时有报道,导致水产品的塘头价受影响,也在损害整个行业每个人的利益。溃疡,烂身病的避免更需要适合基层,可操作性强的防控措施和防控理念。

在溃疡病防控的时候需要对上述因素进行回顾和深入分析才能找到疾病的“始发点”,进行更加有效的预防和治疗。

长按下图识别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ljizheng.com/ndff/836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