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一度想放弃从医。
陈江华已经在浙江大医院工作了41年。
从最初对医学所知甚少、一心想做手术却阴差阳错被分进内科,到建设几百人规模的肾脏病中心、成为全国主委,陈江华挽救了无数患者,不断攀登着医学阶梯。他见证了国内肾脏病治疗技术的飞跃,也为肾移植、肾透析领域的发展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从医契机:在公社当赤脚医生
陈江华从事医学工作缘于一个很偶然的机会。
年,他高中毕业之后回到位于杭州市富阳县上官乡的家乡。当时县里为弥补乡村医务人员不足,组织了一期赤脚医生培训班。陈江华抱着尝试的心态参加了3个月的集训,初步学习解剖药理等基础医学知识。
培训结束后,他正式“上岗”,为村里的叔叔婶婶们治疗头疼脑热、牙痛腹泻等常见疾病。能为熟悉的人缓解病痛,他开始感受到行医的乐趣和成就,但同时也深感自己医学知识的匮乏,渴望能有机会进行更专业系统的学习。年轻的他未曾设想到,改变命运的两次机会接连而至。
年,医院为优秀的赤脚医生提供4个培训名额,陈江华位列其中。他离开上官乡,来到位于杭州市中心庆春路的医院。此次培训后,他因勤奋上进获得公社推荐,进入位于延安路的浙江医科大学就读。
彼时的陈江华,是恢复高考前最后一批被推荐上大学的年轻人。受四人帮影响,他们和年首次参加高考的同学在同一年开学。文革期间被破坏的教育体系开始重建,大学里弥漫着浓厚的学习氛围。在校就读时期,乡村行医的经历成了陈江华宝贵财富,解决许多曾经的困惑成了他孜孜求学的直接动机,对医学知识的渴求几乎到了痴迷的程度,新鲜的临床医学知识拨动着他每一根神经。他如饥似渴地学习,几乎次次考试都登上红榜。
毕业时,这一届多位学生里只有12位留医院,其中4医院(下简称“浙医一院”),陈江华成为幸运儿之一。
与外科失之交臂,一度想放弃从医
陈江华大学实习期间就酷爱做手术,他觉得自己双手灵巧,无疑能成为一名外科医生。
可现实和陈江华的想象大相径庭:本想进入泌尿外科,却被分配到透析室。他清晰记医院老放射科最角落的一个房间,前面矗立一幢老楼,遮挡了所有的光线。阴暗潮湿的房间里摆放着二三台平板式透析机,两位医生、两位护士和一位义工等待着自己的加入。
令陈江华更为失望的是,在那个时代,医疗条件落后,专业知识相对匮乏,血液透析并不成熟,没有一位尿毒症患者治疗后能活过6个月。透析不充分、效率低,医生们常常忙活一天,患者的病情依然恶化。肾移植作为终末期患者最后的一根救命稻草也开展得不理想,~年间,全院共进行了14人次的肾移植手术,超过一年生存期的仅有两位患者,一些患者连围手术期都未能挺过。手术成功率太低,大家丧失了希望。目睹尿毒症患者不断死亡的场景,他完全没有了期待和想象中的成功和喜悦,而是充满了无奈和愧疚。陈江华陷入怀疑。
要不要继续做下去?百般纠结后,望着一双双绝望的眼睛,送走一个个苍白痛苦的生命,当时的他,就暗暗下定决心——要尽其所能,救尿毒症患者于水火。
年,陈江华考取天津医学院的研究生,师从我国著名泌尿外科学专家马腾骧。马腾骧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