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优质蛋白膳食对于肾病患者而言非常普遍,是通过减少从食物中摄入的蛋白质的量,来减轻对肾脏的负担,改善蛋白尿,从而延缓肾功能减退的一种常见饮食,是贯穿透析前慢性肾衰竭患者的整个治疗过程。但是,很多患者对低优质蛋白饮食还存在一些错误的观念。下面为大家分享一些临床上常见的一些饮食误区及安全摄入低优质蛋白饮食的注意事项。
1.保证充足的热量补给
能量供给充足才能节省蛋白质的消耗,减少机体组织的分解。可采用含蛋白质较低的食物作为主食,如小麦淀粉、粉条、粉皮、藕粉、红薯粉丝、低蛋白大米、低蛋白面条等代替部分主食以减少非优质蛋白质的摄入。能量供给量根据病情决定,经口摄食不足时可通过静脉补充。
2.蛋白质摄入量要掌握好
对于一般常见肾病每日蛋白质摄入量一般不超过40g,一般优质蛋白质比例不少于50%。优质蛋白中排名靠前的是蛋、奶、鱼、瘦肉,米面等粮食里的蛋白属于劣质蛋白,吃的过多反而会加重肾脏负担,可用含蛋白较低的主食部分替代。当然,蛋白质供给量还应根据病情随时调整,病情好转后需逐渐增加摄入量,否则反而不利于疾病康复。
3.蛋白质的供给量慢性肾病各期有所不同
肾贮备功能减退期为0.7~0.8g/kg·d,氮质血症期0.6~0.7g/kg·d,尿毒症期0.5~0.6g/kg·d,尿毒症晚期0.3~0.5g/kg·d。儿童病人的蛋白质限量最好不低于1.0~2.0g/kg·d,以保证其生长发育的需要。
4.避免出现“无蛋白”和“高蛋白”
“无蛋白”是指一些患者被诊断为慢性肾病后就开始控制蛋白饮食,平时只吃素,不吃肉。希望凭借“无蛋白饮食”来控制病情,结果往往是病情没有好转,反而一天比一天瘦,身体越来越虚弱,致使免疫力低下,发生感染,加重病情;与此相反,有些患者认为慢性肾炎会流失大量尿蛋白,于是求助于饮食,各种高蛋白食物接踵而至,结果蛋白摄入过多,加重了肾脏负担,不利于保护肾功能。
5.供给充足的蔬菜和水果
进食充足的蔬菜和水果可满足机体对矿物质和维生素的需要。另外,矿物质的供给也应根据病种和病情进行调整,如:有水肿的病人,还应限制钠的供给。
6.选择合适的烹饪方式
使用低蛋白质膳食的病人往往食欲较差,故应注意烹调的色、香、味、形和食物的多样化,以促进食欲。
7.合理使用营养补充剂
对于有些肾病患者可遵医嘱补充肾病专用氨基酸如“开酮”,或应用肾病专用的营养制剂可降低低蛋白饮食带来营养不良的风险。
所以,肾病患者蛋白的摄入量也是应随病情的变化而变化,不要从一而终,也不要盲目忌口、偏信偏食,也可向专业营养师进行咨询,来更好地保证机体合理的蛋白摄入。
1
优质蛋白:动物蛋白
一两(50克)瘦(红)肉=9克蛋白质
1个鸡蛋(约60克)=9克蛋白质
1包牛奶(毫升)=7.5克蛋白质
一两半(约4-5只)大虾=9克蛋白质
一两半(约2-3块)鱼块=9克蛋白质
2
劣质蛋白:植物蛋白
馒头(约1个)克=6克蛋白质
大米饭(约1碗)克=8克蛋白质
生面条克=6克蛋白质
土豆(约1个)克=2克蛋白质
面包片(1片)35克=2克蛋白质
玉米(约半个)克=2克蛋白质
(蛋白食物列表仅供参考,可自身根据情况进行调整)
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