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是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为了不至于被时代所抛弃,我也想通过网络来了解一些新的信息;这不,又遇到一个对我个人来说是个新的名词:零平衡液体疗法。围术期的液体治疗,已经成为麻醉医生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策略也是与时俱进,不断更新。今天,以个人的理解从头简单捋一捋。(仅供参考)开放性补液策略主张围术期进行大量补液维持有效循环血容量,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正常基础生理需要量;②术前丢失量:③术中丢失量:④麻醉处理引起的血管扩张;⑤第三间隙液丢失量:个人上学与参加工作初期,也是这样应用临床工作中的。记忆比较深刻的是: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大概是年,医院给一位“肠梗阻”的患者,用4:2:1液体治疗方法维持了术前、术中、术后共计14天,患者康复出院。那个时候,条件比较艰苦。院内没有“钠钾钙镁合剂”、没有“林格氏液”、没有“胶体”…做个“离子”都得今天采血,然后送到外院,第二天出结果…每天评估液体的进出量,准备给什么,给多少,既要考虑液体渗透压还要顾及液体的张力,计算多少容量带多少溶质,浓度是多少,速度是多少,多久能点完…那个时候,围手术期机体液体状态几乎都是接近“盈满”状态,生怕缺了点啥而引发机体功能的不足。
限制性补液策略
主张围手术期应适当限制液体补充量,避免机体液体负荷过重。保留“开放性”补液策略中的2项,去掉了3项。术中“限制性”液体治疗方案推荐:①正常基础生理需要量;③术中丢失量:用晶体液补充生理需要量;术中失血可以输入晶体液、胶体液和血制品。临床工作中,可以粗略评估并给予补充生理需要量后,根据术中的具体情况,适当调整入量及种类。那个时候,不用太像以前那么算计机体都需要什么了,而且着眼于评估机体缺什么或者可能缺什么了?有“月满则亏”或“大盈若缺”的意境。目标靶向液体治疗
就是在血流动力学监测下进行个体化液体治疗,应用的是容量反应性原理。随着各种监测手段及设备的更新与使用,目标靶向液体治疗与传统补液策略相比,能在保持机体足够的灌注氧供前提下,减少围术期低血容量和容量过负荷,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明显减少围术期并发症的发生。但是,这需要一些有创监测操作及设备,也不医院所能拥有的。当然基层也有自己的小妙招,比如无创的“补液实验”或者“被动抬腿实验”来做一些粗略的容量评估。有些道理异曲同工,有些道理殊途同归。一个是强调达到同样好的效果,另一个是不强调结果的好与坏。零平衡液体治疗ERAS理念很流行,很先进。理解为用精准麻醉管理来调控机体功能,使得患者的机体在围手术期受到“最少的干扰”与“最小的应激”。零平衡液体治疗就是在ERAS理念指导下,有目的性地输注液体;常规选择平衡液补充容量,特殊时可以输注胶体,尽量不选用生理盐水,精细化容量管理,维持体液岀入平衡;监测指标选择的原则是创伤最小;适当地使用血管活性药物调节血管张力和心肌收缩力,避免输注过多的液体。所以,目前临床工作中,个人液体治疗的基本原则是:对于接受低风险手术的低风险患者,“零平衡”方法可能就足够了。对于大多数接受大手术的病人来说,建议采用目标导向液体疗法。以上的罗列内容都是网上找到的(案例除外),读者可以去找更多更详细的内容去学习;但这并不是我所要表达的内容,下面的内容才是:社会的进步与科技的发展,带来了各种理论及观念的发展与更新,昨天的已经被今天的所取代,而今天的可能很快就被明天的所替代,拿“液体治疗”来说,我们到底有没有一个的“终极治疗方法”呢?很抱歉,没有。因为,人类与医学的环境一直在变,最适合当下环境的生存之道,当然也一直在变。这个世界上,从来就没有,也永远不会有一套必然导致成功的“终极方法”。即便有这样一套方法,曾经帮助过有些人,或许帮助过某些人,甚至帮助过某类人走出死亡,但也未必能帮到今天的所有人。那还有什么其他的办法能够帮助我们解决问题吗?也许有,也许没有。个人理解如下:麻醉:真正的目标在远方,而不是监护仪屏幕上的数字、图形等指标。主要聊一下:目标和指标。举个例子: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三高”(血压、血糖、血脂)人群日益增多,往往需要饮食、运动、药物等来控制。胆固醇即是血脂的成分之一。那么请问:降低胆固醇,是我们的目标吗?不是。降低胆固醇不是目标。健康才是目标。那胆固醇是什么?胆固醇是指标。我们真正关心的,是身体健康。但是,身体怎样才算健康呢?靠感觉舒不舒服吗?不行啊。有些身体状况的恶化,是感觉不到的。那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