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的最好医院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本文摘自《百年卫生红色传承》一书
百年卫生显红色传承群星璀璨耀华夏大地
人物简介韦加宁(—年),医院原手外科主任,是“白求恩奖章”、“人民的好医生”奖章、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他潜心于手外科的研究和发展,从医42年间,共完成5万多例手术,被誉为我国手术例数最多、成功率最高、疗效最好的手外科专家。年,韦加宁毕业于武汉同济医学院医疗系,同年被分配到医院从事手外科工作。年1月他与李良平大夫合作,成功完成了世界第一例同体断足移植手术。年12月,首创我国第一例同体拇指移植手术。年,“周围神经损伤的束间神经移植”获北京科技成果奖。他的“手部支具的临床研究”课题分别于年和年两次获卫生部科技成果二等奖。—年与同事合作获得国家级、部级及北京市局级科技成果奖共7项。他率先在我国完成了电烧伤前臂血管移植、断指再植等一系列手外科高难度手术。韦加宁结合临床实践参加了28部医学专著的编写工作。在书稿和病历中绘制了数以万计的手术图谱。他在身患重病的时候,仍争分夺秒地编辑绘制手外科图谱,在年4月14日去世前3天,完成了《韦加宁手外科手术图谱》的绘制出版,为医学事业奉献了一生。熟悉韦加宁的人提起他,都会禁不住这样感叹:“韦加宁,好人啊!”韦加宁的一生是为爱而活着的——爱患者,爱家人,爱同事,爱生活……在40余年的从医生涯中,韦加宁始终“把患者当亲人,把工作当乐趣,把医术当艺术,把一生献给党”。这辈子,他的手外科手术纪录是5万多例。他是全国手外科医生的骄傲,他是人民的好医生。
对患者,他是一个不会说“不”的人在韦加宁生前,星期三的安排几乎是雷打不动的,因为这一天是他的门诊日。即使自己身体不适,他仍要坚持出门诊。他说:“患者不容易啊,大老远来找我看病,我不能让他们失望!”他发高烧了也不敢休息,他会说:“患者已经排队等了很长时间,万一停了,患者又不知要等多久。多住一天院,要多花许多钱呢!”总之,他没有时间生病,得了胃癌甚至已到晚期仍浑然不知。就在自己确诊为胃癌的第二天,还有5台手术等着他做。对患者,韦加宁是一个不会说“不”的人。术后住院期间,还有家长带着患病的孩子找到病房里来。韦加宁躺在病床上画着示意图向他们解释:你孩子的手需要做5次手术,第一次做什么,第二次做什么,最后能达到什么效果。薛云皓大夫曾跟随韦加宁出门诊。一次,到了午饭时间,薛云皓见患者依然很多,韦大夫也没有休息的意思,便给他倒了一杯水。韦加宁轻轻点头示意,却没有喝。这一天,韦加宁连续出诊7个小时,没顾得上喝一口水,一直忙到下午3点半。送走最后一位患者,韦加宁对薛云皓说:“小薛,以后不要给我倒水了。你想呀水喝多了就要去卫生间,就要患者等,这多不好。”一位患者对往事记忆犹新:那年我14岁,一次意外事故使我的左手手腕内侧被玻璃切开十多厘米长,肌腱、血管、动脉、静脉、神经全被玻璃切断了。医院后,正好是韦加宁大夫接诊。他仔细地检查了我的伤口,决定立即给我做手术。这是我第一次上手术台,害怕得很。当麻醉后准备手术时,我急着要小便,又不好意思开口。后来实在坚持不住了,不禁轻轻地动了一下。这非常细微的一个动作被韦大夫看到了,他急忙问我:“有什么事吗?感到哪儿不舒服?”我说:“叔叔,我……我想小便。”韦大夫找来了一个玻璃瓶,帮我接尿。由于紧张,我半天没有尿出来,韦大夫就一直举着玻璃瓶,耐心等待。大约持续了10分钟,我终于尿出来了,还把尿液到了韦大夫手上。小便后,他帮我提好裤子,让我躺好,才出去将手洗净,然后为我手术。第二天早上,韦大夫来到我的病房,亲自为我打开一瓶牛肉罐头。看到我将牛肉全部送进了肚里,韦大夫乐了:“这样就好了,要多吃才会身体好,恢复得快。”手外科的患者“穷人”多,韦加宁常常告诉他们下次看病不要挂号,直接到花园里“堵”他。医院里每个人都知道早晨8点之前能“堵”到他这个诀窍,韦加宁不会让任何人背上感恩戴德或送礼请客的心理包袱。每次门诊,韦加宁都要在病历手册上详细画出手术方案,为的是让一部分经济困难、病情不是很复杂、不医院住院医院完成手术。他常告诉患者:“下次复诊你就到10层来找我,不用挂号,我给你看。”“你经济困难,不用缴费了,我一定给你做好手术。”在医院原综合骨科专职党支部书记彭宁的脑海里,永远忘不了那道特殊的风景线。他说,每天清晨7点,自己和韦加宁同乘医院。往往是车门刚拉开,一个又一个早已“埋伏”在花园里的患者刹那间就冒了出来。彭宁曾亲眼看见一位操东北口音的汉子与他的妻子热泪涟涟地冲韦加宁下跪。数年前,汉子被飞驶的火车拽伤神经和手臂,这次来京就是想告诉恩人,多次手术恢复后的手臂手掌多么有劲儿,以至“帮助”他没有下岗。一位爷爷抱着先天“并指”的宝贝孙女没了主意,医院假山旁席地而坐,用树枝给这位爷爷画了3次分期手术的“蓝图”。而当韦加宁走到病房电梯间时,身后已老老少少跟上了一大串……在韦加宁的妻子李景英看来,韦加宁就像电影《红菱艳》中那位穿了红舞鞋的演员,始终疯狂地跳呀跳呀,无法停止,直到最后倒下。她回忆道,韦加宁做完癌症手术后,还有患者拖儿带女手拿X线片追到病房来。韦加宁仍强撑着坐起来,微笑着一遍又一遍地解释病情,边讲边画手术示意图。“我不仅把工作当作责任,更把工作当成一种乐趣。不管我连续熬了几天几夜多么疲惫,一旦上岗,一切烟消云散。我面前只有患者,每一个患者都有一段故事,让我同情,让我尊敬。”韦加宁如是说。对业务,他创造了多项“世界第一”韦加宁的手术图谱堪称一绝,在手外科界是出了名的。一位国外同行曾说:“能做这么漂亮手术的人有,能画这么漂亮图谱的人也有,但是能把二者集于一身的只有韦加宁。”韦加宁有些手术设计是很独特的,他把自己的设计一步一步用图表达出来,学生根据这些图就能一步步把手术做下来,这比单纯用文字描述手术过程要清楚。彭宁说,进修大夫谁都想拿几幅韦加宁的图谱去当样板,有的直接从病历里撕,而更多的是借病历到街上去复印。有一天,韦加宁拿着自己画好的图谱书稿去复印,老板不知他是韦加宁,特别高兴地接待他并告知:“这个韦加宁真神了,每天来复印他画的各样手的人多了去了!”妻子李景英曾回忆说,年,韦加宁以访问学者的身份赴美国密歇根州大学BMMC医院手外科和肯塔基州路易斯威尔手外科中心任客座研究员。他的导师、美国著名手外科专家A.B.Swanson和Kleinert为他的敬业精神与夜以继日为导师奉献出的几百张“世界上最美丽的手外科图谱”而感动,十分珍惜这个人才。因韦加宁有听力障碍,特地送给他一对价值昂贵的助听器。7年后,又请韦加宁再回密歇根州并请了最好的耳科专家,免费为他做了内耳手术。翌日,当韦加宁不用助听器而清晰地听到了树枝上小鸟婉转清脆的叫声时,他激动地握着笔凭借想象精心绘制了内耳手术图谱。那位耳科教授查房时,韦加宁将图谱作为礼物献上,教授一下子惊呆了:“你怎会知道我做手术的步骤?”由于韦加宁在美国成功地做了多例断肢再植术,当地报纸一版又一版地夸赞他:“韦大夫在中国是一位英雄,在美国也是一位英雄。”“韦大夫的大衣口袋里总是放着一把血管钳,只要一有空他就将血管钳套在无名指上翻飞耍弄。手术时,大拇指与食指在持刀持针的间隙,能在瞬间从无名指上捞过血管钳……”彭宁说,韦加宁娴熟、敏捷、精确的手术使他艺术般的悟性呈现在闪电般的速度之中,令人叹为观止。他走起路来总是三步并作两步,吃起饭来总是狼吞虎咽。每到手术日,他的手术都是5~10台,排得满满的。一次他被手术台硌断一根肋骨,疼得他满头大汗,可他贴块儿黏膏固定又继续手术。一天,山西省大同市一位反复出现血管痉挛的断臂患者医院,韦加宁千方百计在凌晨两点完成了再植,可刚回到病房,患者再植的断臂又由红变白,助手中有的提出放弃,韦加宁想都没想,干脆地说:“抬回去!”经过又一番紧张的较量,翌日中午断臂再植终获成功。当时,别人都去休息了,他却接到紧急医院,为一名南斯拉夫海员接活了断腿。韦加宁在一栋筒子楼里住过17年,他家的窗户正对着病房,深夜只要发现病房灯光异常,他就马上通过全楼唯一的电话探询究竟。那时,工人、农民们手部受伤的很多,而腕部深度烧伤常常要截肢,韦加宁不仅协助烧伤科孙永华教授创造出血管嫁接和皮瓣移植的方法保住了患者伤肢,还创建了手外科支具室,精心设计了手指手掌与前臂的各种支具。彭宁说,医院举办过39期全国骨科培训班,韦加宁先后带教过多名骨科医生,其中约名成为科主任、学科带头人,6人当了院长,两人晋升为将军。韦加宁上大课讲,查房讲,手术台上讲,凡是在医院手外科进修过的医生大都成为他的挚友。他自己的图谱、资料、幻灯,任何人都可以复印翻录,本院几十名手外科医生的成长也都渗透着他的心血:韦加宁为李淳大夫设计了手部肿瘤的系列研究,为赵俊会大夫设计了先天性手畸形修复的科研课题,为陈山林大夫设计了“三明治”皮瓣的科研思路……他为同行主编的23部手外科巨著撰写了重要章节,在书稿、病历中绘制了数以万计的图谱。韦加宁的学生田文说:“韦老师是一个医德高尚的人,也是一个学术成就很高的人。”这两者的结合才是真实的韦加宁。年,韦加宁与同事李良平大夫合作为一名被火车轧伤双腿的农民成功进行了同体断足移植术,将她离断了的右脚接到已经没有脚的左腿上,使她重新站立起来,这在当时是首例。由于再植的左脚脚心朝外,被新闻界誉为地球上“新的脚印”。此后,他又创造性地成功完成周围神经损伤束间移植、电烧伤前臂血管移植、同体拇指再造和断指再植等技术,并多次获得国家和市级科技进步奖。韦加宁对于手外科的早期及晚期治疗、断肢和断指再植、周围血管神经损伤的修复、显微外科技术在手外科的应用,以及手部支具的研制等具有很高造诣,他在手术方面的大胆创新和精妙设计一直令同行称道。至今韦加宁已完成“断肢再植”“拇指再造”“晚期手功能重建”等各类手外科手术5万多例,是我国手外科界公认的完成手术例数最多、成功率最高、疗效最好的手外科医生。在家人眼中,他把患者当成亲人一样对待韦加宁的儿子韦峰如今也成了一名外科医生,在父亲的影响下,他选择了脊柱外科领域最难的脊柱肿瘤专业。在他看来,是父亲的精神一直支持着他克服脊柱肿瘤治疗中的种种艰辛。在韦峰的记忆中,父亲在家里从不讲什么医学知识,但却在生活琐事上教会自己一些外科医生应该具备的素质。比如,吃饭要快,上厕所要快;再比如,不要以为手术只有在手术台上才能训练,平时做饭、做家务也是训练。他记得,父亲做饭不仅好吃,而且快,往往在回家的路上就已经想好要做什么饭菜了。回家后先淘米蒸饭,然后再洗菜炒菜,把每一个步骤都做到最大限度地统筹优化,这和做手术有异曲同工之妙。“小时候我挨打次数最多的原因就是用完东西没放回原处,父亲说找东西最浪费时间。”韦峰说,“从小家里灶台上的油、酱油、醋、料酒和香油瓶子的摆放顺序就是固定的,父亲说这样摆放闭着眼睛都能准确地拿到。”“这些从小培养起来的习惯,让我如今在手术台上十分受用。”如今,韦峰每次做脊柱肿瘤大手术前都会做详细的手术计划,不仅有细化的术前准备、手术步骤和所需工具,甚至详细到在手术台两侧轮流操作时,如何设计流程能让我改变位置的次数最少;在助手打螺钉的时候,韦峰会预先测量连接棒的长度,剪棒,预弯,让整个手术无缝衔接。当然,像所有事业有成的男人一样,韦加宁也属于那种“不回家的男人”。李景英说,一次孩子发烧好几天,韦加宁很晚回来,没事人似的一言不发,自己实在憋不住了:“你也不问问孩子发烧吗?”可他仍然沉浸在工作状态,经提醒才愕然问道:“噢!孩子还发烧吗?”在怀老二5个月时先兆流产,李景英住院保胎,病友们都有丈夫和妈妈来帮着洗头、擦身子,可韦加宁只是早晨上班前站在病房门口隔着8个患者问她:“有事吗?”李景英摇摇头。韦加宁说:“我有个急诊加班手术,对不起,我忙去了。”直到韦加宁病倒,李景英才真正理解他为什么这样对待患者,他是把患者当成了家人。年他去延庆医疗队,不仅看病看得好,还成了远近闻名的修理钟表、桌椅板凳和理发的能工巧匠。好不容易回北京一次,还专为房东大娘买了个腌酸菜的大坛子,下了长途车,扛在肩上翻山越岭十几里却乐在其中。一位边远山区的少女,手腕手指突然出现麻痹,当地医生让她务必赴京找韦加宁诊治。这个很贫困又很漂亮的姑娘平生第一次乘火车来到首都,找到韦加宁时,身边仅剩几十元钱。得知她的窘境后,韦加宁像父亲一样给她安排:“医院大门向右拐,坐路电车去动物园玩玩,来一次北京不容易。5点下班前在这个门口等我,我把诊室打开让你在这里过夜,明天上午我领你去做肌电图,这钱你就别管了。下午我会买好票送你上车。上街千万别乱走,不三不四的人和你说话,少理睬……”韦加宁从没有过病事假,在别人眼里他是个不会生病的人。无论正在吃饭、睡觉甚至正在菜市上买东西,他都会被突然叫走去解患者的燃眉之急,但他却难得麻烦别人。如需打电话时,他会说:“现在是看《新闻联播》的时候,不要打扰人家。”牙疼该去看牙医了,他又说:“我下了手术已经11点多钟,这个时间去,害得口腔科吃不了午饭。”发着高烧,他嘴里也不停地念叨:“明天那台手术,患者已经排队很长时间,进修大夫也要观摩学习,不能停。”“我不算计别人,也不计较自己。同事、同行,相识和不相识的,尽全力有求必应,而不反过来要求回报。我不用费神记住对方的职业、地位和电话,以期有朝一日可拿来利用,我尽可能多做、多传、多教,这样就等于活了好几辈子。”韦加宁说。(本文根据《健康报》年1月21日报道的《好人韦加宁》、年3月27日报道的《感受韦加宁》、年6月28日报道的《忆我的父亲韦加宁》等内容综合整理)(供稿:健康报社 王倩)感谢你在学海无涯的征途上选择了我
———————————————
网刊阅读:登陆中华外科杂志官方网站或在各大应用商店下载“中华医学期刊”APP,购买“中华医学会杂志社读者会员俱乐部”会员年卡、期刊年卡,或单篇付费下载,可阅读您感兴趣的文章的全文。
杂志订阅:识别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