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建设部制定了《城市绿地分类标准》,将绿地分为五个大类,3个中类、个小类以统一全国城市绿地分类,规范绿地的保护、建设和管理,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公园绿地公园绿地是向公众开放的,以游憩为主要功能,兼具生态效益、美化景观、防灾等作用的绿地。公园绿地是城市绿地中市民比较集中的地方,是城市绿地系统建设的重点,是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也是衡量城市绿地景观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相对于其他类型的绿地来说,为居民提供绿化环境良好的户外游憩场所是“公园绿地”的主要功能,“公园绿地”的名称直接体现的是这类绿地的功能。“公园绿地”不是“公园”和“绿地”的叠加,也不是公园和其他类型绿地的并列,而是对具有公园作用的所有绿地的统称,即公园性质的绿地。
原标准以“公园绿地”替代了“公共绿地”,经过4年的实践,该名称已被广泛接受和使用,“城市用地分类标准”(20版)也采用了“公园绿地”名称,达成了城市规划行业和风景园林行业对同一类型绿地的统一命名。
公园绿地分为:综合公园、社区公园、专类公园、带状公园、街旁绿地。《国家园林城市标准》中要求,城市各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在平方米以上,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以上,指标中对万人拥有综合公园指数、城市公园绿地功能性、景观性以及文化性评价值都有明确的数值要求。因此,园林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要根据城市的绿地现状、立地条件及服务半径,兼顾景观生态学、游憩行为学、景观美学等理论规划公园绿地,不但要注重“量”,也要兼顾“质”。
对“公园绿地”进一步分类,目的是依据本标准可针对不同类型的公园绿地提出不同的规划、设计、建设及管理要求。本标准结合实际工作需求,按各种公园绿地的主要功能,对原标准进行了适当调整,将“公园绿地”分为综合公园、社区公园、专类公园、游园4个中类及6个小类。
规划原则:
均衡布局的原则。根据城市用地性质与结构,合理确定各类公园的分布与规划内容,方便居民使用。
2功能多样性的原则。选择较多公园绿地类型,适应并满足各类居民游憩活动需要。
3大、中、小相结合、普遍绿化与重点提高相结合的原则。结合城区内公园及景点绿地建设,形成大、中、小不同类型的公园体系,突出“袖珍绿地”与“袖珍广场”的建设。
4城区与郊区绿地相结合的原则。强调城区周边环境郊野森林公园的发展建设,补充并丰富城区绿地类型。
生产绿地生产绿地是为城市绿化提供苗木、花草、种子的苗圃、花圃等圃地。其功能主要是为城市园林绿化而服务,为城市绿化提供绿化材料。生产绿地一般在城郊或市郊,占地面积一般较大,在郊区的景观构成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国家园林城市标准》中规定,生产绿地总面积占城市建成区面积的2%以上。随着城市绿化水平的提高,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等评选活动的开展,城市绿地建设对于苗木的需求量也随之增加,因此扩大生产绿地的规模、加强生产绿地的建设、提高苗木产量与质量可以为城市绿地建设提供保障。
规划原则:
重视园林苗、花、草圃的建设,逐步做到苗木、花草、种子自给,同时支持和帮助有条件的单位开展群众育苗与苗圃建设。
防护绿地防护绿地是指在城市中具有卫生、隔离和安全防护功能的绿地。包括卫生隔离带、道路防护绿地、城市高压走廊绿带、防风林、城市组团隔离带等。其主要功能是减弱和防护城市自然灾害和危害。《国家园林城市标准》中要求城市防护绿地实施率在以上。卫生隔离带的作用是为了防止有害气体、气味以及噪声等污染源对城市的危害,一般设置在工厂、污水处理厂、垃圾站等用地附近起到与城市居民隔离的作用。城市高压走廊绿带是指在城市高压输电线路下方一定范围内的绿化用地,是出于为安全考虑而设置的绿带。防风林是指为了防止强风以及其所带来的粉尘、砂土等对城市的袭击而设置的绿地。园林城市绿地系统应该合理布局防护绿地,营造城市绿色屏障,提高绿化范围以及森林覆盖率,达到防止水土流失、防风固沙的作用。
随着对城市环境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