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皮肤病医院那个好 https://m-mip.39.net/man/mipso_6172005.html
比死亡更可怕的是什么,是没有希望的等死。
朱令年出生于北京,年考入清华大学化学系。曾为清华民乐队队员,获得过年全国高校艺术表演独奏组二等奖,北京市游泳二级运动员。朱令还有个姐姐叫吴今,跟父亲吴承之姓,自己则跟母亲朱明新姓。姐妹俩都聪颖好学,姐姐考上了北大生物系,妹妹去了清华。书香继世、礼乐传家,这是一个让人羡慕的家庭。 年4月,吴今周末与同学去野山坡春游失踪,三天后在一个悬崖下面找到了她的尸体。而朱令则在年冬(约12月份)和年春(约3月份)至少两次摄入致死剂量重金属铊盐,身陷绝境。 “我们去了她怎么办?” 朱令的母亲朱明新是一位质朴、传统、坚强的知识分子,虽然晚景面临凄凉境地,但面对记者的采访,她没有哭诉,甚至没有流一滴泪。 朱家11年来背负着沉重的负担,首当其冲的就是高额治疗费。最初住院治疗的40万元,清华大学给报销了。此后,朱令离校,所有的费用都得自己筹集。几次住院治疗,动辄上万元。这对于靠退休金生活的两位老人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负担。 “朱令爷爷的朋友,我们两个的朋友,双方单位的同事,令令在国内国外的同学、朋友都进行了捐助”,在朱令父亲吴承之平静的语气中,记者感受到来自他内心深处的感激。在桌上,记者看到了来自国外朱令的同学发起的基金的光盘,他们不时通过银行转来一些钱。 “我们去了令令怎么办?”这是一个现实的问题。吴、朱二老分别是66岁和65岁,他们不知道还能陪令令走多远。 他们去为令令申请低保,但由于两人之前的单位均不错,目前退休金平均下来还是高于低保标准,被告知办不了;他们去申请三险,但令令并无任何工作单位,三险无从说起;他们去福利院,但人家说,朱令现在还有人照顾,不符合福利院的条件。 “我们要是走了,令令要是还是这个样子,那她也完了”。吴承之无望地仰着头,望着天花板。
风口浪尖上的苏荟 时至今日,朱令的父母仍坚持认为此案是“蓄意投毒”,而“最大嫌疑人”就是和女儿同宿舍的苏荟(化名)。 “嫌疑舍友”打破沉默 苏荟曾两次在网上发表声明,先是否认外界关于她是清华惟一可以接触到铊的学生的焦点问题,“多年来我一直保持沉默。因为我相信清者自清……但是最近网络上关于我的谣言愈演愈烈,使我不得已决定作一些必要的声明。” “我是清白无辜的。我也是朱令案件的受害人。”声明中说,年4月2日苏荟接受了警方的询问,询问8个小时后警方通知苏荟家人将其领走,之后再也没找过她。年8月警方宣布解除苏荟的嫌疑,因为没有任何证据证明她和朱令中毒有关。“我4月2日被讯问时第一次从公安那里了解到的情况竟是:我是惟一能接触到铊的学生,而且实验室的‘管理非常严格’。但这完全是谎言!” 声明中说,苏荟每次帮老师做实验使用的铊溶液是别人已经配好了放在桌上的。“最重要的是学校对于有毒试剂没有严格管理,铊溶液和其他有毒试剂在桌上一放就是好几年,实验室有时也不锁门,并对外系学生开放。” 同学印象中的苏荟 和苏荟要好的同学说,朱令和苏荟都是北京人,平时关系不错。苏荟的祖父是个正直廉洁的老人,苏荟的父母也待人诚恳,都是知识分子。苏荟从小学习不错,托福成绩非常好,大学毕业前申请到了国外的奖学金。 在苏荟成为“众矢之的”时,和她要好的“闺中密友”在网上为她说话:“关于苏荟其人。先说客观的。不是大部分人印象或想象中的‘高干’子弟。比如说,她周末回家都是骑自行车,我从来没见过小车来接送;吃穿用上都不是讲究的人,挺朴素一孩子。她性格开朗,活泼乐观,很幽默,有时候可能让人觉得她嘴‘损’(爱开玩笑),但并非故意让人难堪,相处时间稍长就知道了。另外一方面,苏荟这个人可以说不是那种非常要求‘上进’的人,她心态很平和,比较大气,并不很看重名次、奖学金。我不相信她有任何理由,尤其是由于所谓的‘嫉妒’,而作出下毒害人这样的事情。” 凶手曾销毁投毒证据? 但是,朱令当年的许多同学对此不能认同,他们认为:“任何犯罪嫌疑人都不会主动认罪。” 苏荟是否跟朱令中毒有关?苏荟的父亲回答很干脆:“苏荟是完全冤屈的,她是彻头彻尾的冤枉,现在更冤枉!” 对此,朱令的母亲朱明新说:“他父亲的心情我能理解,但根据我现在掌握的信息判断,我只能把苏荟列为最大嫌疑人。” 据称,年4月初,北京市公安局退休老公安王补曾专门找到朱明新夫妇,提醒他们作案人应具备的几个条件:在年2月20日至3月3日间,能接触到朱令的饮食、起居,能不使朱令察觉投毒;熟知朱令活动规律、生活习惯,掌握投毒的时机和场合;懂得铊盐毒性、毒理;可接触到铊盐;有作案动机;有异常表现。 “在王补的提醒下,我们迅速将怀疑范围缩小了。”朱明新说。她后来想起女儿在出事前曾多次向她提到过好朋友苏荟,苏荟还是在朱令的介绍下参加民乐队的。 朱明新说,她判断苏荟是“最大嫌疑人”主要有如下依据:其一,当年清华大学曾经向她证实,“苏荟是校内唯一有机会接触到铊的学生”;其二,“检验结果证明,朱令是先后两次铊中毒,而第二次中毒地点就在宿舍内”;三是他们向警方报案后没几天,朱令住过的宿舍就发生了一起离奇的盗窃案,唯一丢失的是朱令曾经用过的一些洗漱用品。 在朱令住院不久的年3月底,朱令的一名女同学给吴承之打来电话,告诉他“朱令还剩下的面包,我们几个分了吃了”。“很明显,有人在销毁证据。”吴承之向记者回忆这个细节时强调。 与朱令联络过的清华一位老师也告诉他们,朱令的杯子后来在同学打扫卫生时,在宿舍床底下被发现。 朱令:11年噩梦犹未醒 年春节前夕,有记者采访了朱令案的多名关键人,试图在这纷纷攘攘的舆情议论背后,记录最原生态的真实声音,将读者带回11年前,重新解读幕后的细节。这11年,原本健康美丽的朱令过的是怎样的生活,她的父母又是如何在艰难困苦中煎熬……11年的苦难生活慢慢展现在我们面前。 朱令的同学童宇峰在年11月10日的文章中回忆:年的12月11日,我们实现了音乐爱好者的最高梦想,在北京音乐厅举办了我们自己的专场演出。准备这场演出耗费了我们每个参与者数年的心血,每个人都明白,这样的演出一生只有一次。所有人的脸上都写着两个字:兴奋。 朱令那天生病了,松松的扎着长发,精神明显不好,脸色憔悴,虽然也兴奋,但话很少。朱令照例参加了大多数节目,她那天独奏的是古琴名曲《广陵散》,用的是从孙老师那里借来的百年老琴。 童宇峰那时在后台忙着帮很多人定音,没能仔细欣赏她的演奏。偶尔听到几声,觉得她那天的音色似乎有一种往日少有的深沉与寂静。 演出结束,照例在清华南门某餐厅庆祝,朱令没有参加。这时才听说她已经三天没吃饭,完全靠自己坚强的意志完成了所有演奏。 其先,大家以为她得是的一般的肠胃病,也就没有特别放在心上。谁也没有想到,那次演出竟是朱令最后一次表演。 年12月12日,朱令一个人跑回了家,原因是因为疼得受不了。
不少人从年12月11日朱令演奏后,就再也没有见过她。后来同学们才知道,朱令那天的病正是她第一次铊中毒的前期症状,朱令从医院,而后转入了重症监护室。疾病让她在最美丽、最辉煌的时候倒了下去。 童宇峰说,乐队里只有几个关系和她最密切的人知道病情的严重。朱令的病一直没有查出病因,听说她昏迷了很长时间,头发也脱落了很多。大家的心情都很灰暗。冬去春来,新的学期开始了。乐队又开始了正常的排练演出。没有朱令时总觉得缺少了些什么。 不久,好消息传来,说朱令的病好了起来,可能很快就能回来排练。大家都很高兴,以为事情就这样过去了。有一天童宇峰去6号楼有事,刚进楼门忽然有人叫了一声。他抬头一看竟是朱令。她已经瘦得让人几乎不敢相认,穿着一件带斗篷的深绿色外衣,遮掩着她短短的头发,有种见风即倒的柔弱。童刚回过神,应了句“回来啦”,她已经走出楼门去了。望着她孱弱的背影童宇峰心里复杂极了,他知道她的自尊不愿让同学看到她软弱的样子。“我万万没想到,那是我最后一次见到心智健康的朱令”。 抗击病魔在生与死的边缘徘徊 年12月底,医院治疗。在将近一个月的治疗中,没有找到病因,除了腹、腰、四肢关节痛,头发也掉光了。 等假期结束朱令回到学校的时候,虽然身体虚弱,但头发已经长出一寸了。但麻烦的事接着就来,开学仅仅一个星期,朱令再次发病。 年3月9日,朱医院神经内科专家门诊就诊,神内主任李舜伟教授接诊后,经初诊“高度怀疑铊中毒”,并请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劳动与卫生职业病研究所的张寿林大夫会诊,张提出可能是“铊中毒”或“砷中毒”,但因该所当时不能做检测,医院做检测,却不知道因何种原因而没有去成。 医院急诊室一边观察一边等待住院床位。 3月15日,朱令住院接受治疗。 3月22日,朱令吃东西开始呛,陷入了深度昏迷。 3月24日,医院对朱令开始血浆置换疗法,前后8次、每次CC以上的换血量使她感染了丙肝。 3月25日,朱令出现吸氧不稳定的情况。 3月26日,朱令被收入ICU,靠呼吸机生存。 3月28日,朱令进入长达两个多月的深度昏迷。 4月5日,朱令事件引起社会 这个时候的朱令,已经走到死亡的边缘,但病因仍然没有查明。 与此同时,朱令继续天天接受各式各样研究性检查。朱令的妈妈回忆:“从住院后,不同科室的大夫会诊之后,提出不同的治疗方案,从那时起,朱令就开始接受各式各样的检查,有一天光是抽血化验就进行了12次,化验结果都没有血液上的毛病,但是她的神智越来越恍惚,手的控制能力越来越差,说话也开始不清楚。这时医生告诉我们,基本否定了‘铊中毒’,基本认为是‘急性波散性脑脊髓神经根神经炎’。” 绝处逢生 年4月8日,朱令中学同学贝至诚和5医院看望朱令。“她几乎全身赤裸地躺在ICU病床上,身上插满了管子。我的第一反应是拔腿想走,但是双腿已经不听使唤。”中学毕业之后的第一次见面,竟然是这样一个场景。此情此景,正在北京大学力学系读大三的贝决心为朱令做点什么。 据朱的同学称,贝至诚和朱令是中学同学,当时关系不错。但朱令的姐姐意外身故后,朱令受到的打击很大,可能是由于性格变孤僻了,两个人打交道就少了。4月的这次探望,是因为同学告知说他朱令可能不行了,去见最后一面吧。 这一面,竟然成为中国互联网发展的神话:它成为中国首位利用互联网向全球寻求拯救而受益的病人。 4月28日,朱令父母设法收集了朱令的皮肤、指甲和从年12月朱令第一次发病时穿的尼龙运动衫上收集到的第一次发病时脱落的长发,以及血、尿、脑脊髓等供化验样品,一起送往北京职业病防治所陈震阳的实验室。陈震阳确定朱令是铊中毒,并且体内的铊超过致死量。陈震阳认为,如此大的剂量,不是自杀,就是他杀,而且凶手肯定是两次投毒。 后来,朱令父母在北京市劳动卫生所找到了十盒普鲁士蓝(专家推荐的专门解砣毒的药),总共40余元。和此前的包括少数住院费和昂贵的ICU监护费和药品在内的50万元账单形成强烈的对比,人们怎么也难以相信,这样的怪病竟然用40元就“治本”了。一个月后,朱令体内的铊含量基本排除,中毒的症状消失。 然而,由于治疗时机耽误,严重的后遗症从此和朱令相伴终生。 人生能有几个11年?从年冬的第一次治疗,到年1月,朱令几经生死。 之前是确诊和排毒,虽然很成功,不过后遗症也许比死亡更可怕:大脑开始萎缩,智力下降到幼童水平;视觉神经受损,基本上看不到东西,吃饭也只是本能的往嘴里塞,弄得满嘴都是;全身软绵绵的,“去抱她到康复机上的时候,腰部感觉不到任何硬的地方,人就是靠这里的筋骨的力量支撑身体”,朱父这样描述。经过长时间的康复锻炼之后,现在已经稍微能感觉到一点力量,但平衡控制功能还是非常差,重心稍有偏离就会倒。 一个明显的特征是,朱令不认生,表现得越来越像一个小孩,越来越依赖父母亲。“她的时空意识很差,总以为自己还是在清华读书的学生,甚至不知道自己已经33岁了!”朱明新长叹。她从未纠正过女儿的说法,就当朱令这11年在做一场梦,点醒梦中人反而会让她备受刺激。 十一年之前,朱令第一次住院的时候,朱父在国家地震局工作,他是那里的高级工程师。朱明新的单位是中国远洋公司在三元桥。后来,朱明新就根本没法去上班了,医院。 吴承之和朱明新忘不了同事和单位的帮助,他们在工作上的照顾使医院陪着令令。 再到后来,二老都退休。“基本上不出去,也没有时间出去,令令这种情况不能出一点差错,我们随时都陪着她。” 年的一天,朱明新在家里突然摔倒,而后昏迷了一个星期。“颅脑血管破了三根,只有开颅,把头盖骨拿掉,补一块巴掌大的钛合金。”大夫对她的老伴吴承之说,“不是半身不遂,就是痴呆”。她竟然是挺了过来,也许是小的那个,还牵动她的心。 整个年的冬天。朱明新骑着自行车,在北京市公安局信访局和刑侦总队之间来回奔走。她看到,有人把接待人往里屋推:“这个案子当年很有名的……”接着几次之后,所有人都开始装着不认识她。“只是希望真相能大白于天下。不然我倒了,女儿无以为托,怎么活?”轮椅上的朱令只是静静的看着前方。不知道在她的潜意识中是否已经意识到,日渐苍老的父母还能陪她走多远?” 年3月15日,朱令被送往医院后,在急诊室一边观察一边等待住院床位,据朱明新回忆:“从那时起,朱令就开始接受各种各样的检查。这时医生告诉我们,基本否定了‘铊中毒’。” 这期间,朱令发病一直得不到有力救治,开始出现了神志模糊、对答不切题等反应,又伴有严重的腹痛和脱发症状。随后朱令开始昏迷,并被转入ICU加强医疗病房。朱令究竟得了什么病?这个问题当时一直困扰着吴承之夫妇。 年4月5日,《北京青年报》的一篇关于朱令的报道将朱令的病情公诸报端,朱令的中学同学贝至诚也开始通过因特网向全世界求救,发送SOS信件。贝至诚很快收到了封回信,其中有许多回信认为朱令铊中毒。 随后,4月18日清晨,贝至诚拿着邮件认定的诊断结果送给医院时,结果是苦等一天,“协和表现得非常傲慢,除了几个年轻的医生愿意看,其他医生都拒绝看,最后朱令父母只好自己去找相关部门鉴定铊中毒。”贝至诚说。这一天,医院发布朱令的病情报告,仍然认为朱令有极大可能患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神经炎。 直到后来北京职业病防治所陈震阳确定朱令为砣中毒,医院立即邀请了国内知名的6名神经内科专家会诊,决定给朱令用药二巯丁二酸钠。吴承之在网上却看到了这样的回复,“该药副作用很大,建议用普鲁士蓝。”靠原卫生部部长崔月犁的帮助,吴承之找到了普鲁士蓝。原以为药费很贵的吴承之怀揣多块钱。结果买了一小箱10瓶,仅用40多元,合计一瓶4元多。 朱令服用之后,病情立刻得到控制,逐渐稳定,开始好转。在协和的总计治疗费50多万元,“真正的救命药仅需40多元。”吴承之的语气里充满无奈。“由于误诊延误了治疗,铊毒破坏了朱令的大脑神经、视觉神经和四肢神经,导致了她%伤残。” 愤怒的吴承之夫妇认为是医院的不作为延误了朱令的治疗,在年,一纸诉状将医院告上了法庭。北京市东城区法院开始立案审理。 本以为胜诉理所当然,出乎他们意料的是,一审朱令以败诉告终,法院的判决为:“本病案经二级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鉴定不属医疗事故,原告所诉被告有延误诊治的过错,证据不足……” 一审的败诉并没有阻止吴承之夫妇维权的脚步。年,吴氏夫妇上诉到北京市二中院,最终法院判决“应酌情裁量医院有进行抚慰性经济补偿的责任……”,医院补偿朱令10万元。 二审中朱令的代理律师马晓刚在判决后对吴承之说:“虽然拿到了安慰补偿金,但对于极度伤残的朱令以及庞大的医疗费,结果无异于败诉。” 11年来,对朱令中毒原因的争论与质疑从未停止过,到底谁才是真正的凶手一直是人们最为关心的话题。时至今日,朱令的同寝室同学苏荟(化名)仍被认定为“最大嫌疑人”。 朱令的好友贝至诚更在网上直言:“她(苏荟)就是凶手。”再次把苏荟推到了风口浪尖。继11年沉默后,苏荟两度自我辩护引发网络上如潮水般的讨论。 年12月以来,苏荟两次在网上发表声明,先是否认外界关于她是清华惟一可以接触到铊的学生的焦点问题。年12月30日,苏荟在天涯网站上贴出一份“驳斥朱令铊中毒案件引发的谣言”的声明,声称“我是清白无辜的”。年1月9日,苏荟又试图委托家人要求公安机关申请重新侦查此案。但是,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并没有听到此事有任何实质性进展的消息。 苏荟在声明中写到:“在我发表声明之后,天涯论坛中又不断出现了很多新的谣言。刚看到这些荒谬谣言的时候我无比愤怒,在这样一件人命关天的事情上竟能造出如此恶毒的谣言!但这些天的情况让我彻底明白了,除了好事者外,有人在专门生产谣言!因此谣言是永远驳不完的。要想彻底解决问题,惟一的办法是公安重新侦查,查明真相,在这一点上大家的目的是一致的。” “我认为尽管朱令中毒距今已隔10年,但如果广泛调查、发动群众、认真回忆并查找一些相关记录和资料,不是没有实现突破的可能。其实,除了朱令家人,没有人比我更希望破案了。”“因此,我已委托家人于年1月9日向公安机关正式提交书面申请,另外,我在申请中再次向公安机关提出了对我进行测谎的要求。”
时至今日,警方对于朱令及其家人仍然没有给予一个适合的答复,朱令父母逐渐年迈,身体健康状况也大不如从前,原本有两个聪慧女儿的家庭变成了现在这样,是谁的问题?朱令生活无法自理,实在不敢想象没有父母照料的日子,现在搜索资料几乎全部被清除干净,这些发声都是零几年的报刊,那这件事就这么搁置了吗?还能等到真相那一天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