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睡在病房里的医生刘洪涛病人的需求

“在手术中,一定要注意患者血管左侧的硬化斑块.....”11月28日上午8时,在医院(医院)肾移植科的住院部会议室中,主任医师刘洪涛博士早已带领自己的团队为当天的肾移植手术做着精细的准备工作。

在科室里,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医院一定会去病房,亲自给重危病人翻身、喂食、伤口清洁……这不仅仅是一种责任,更是对患者的爱、对生命的敬畏。“病人的需求和信任是突破医疗技术的动力。”刘洪涛常常这么说。

勇攀医学高峰:从首例活体肾移植到跨血型肾移植

年,一位69岁的母亲,愿意把自己肾脏一部分移植给自己的儿子,由此安徽首例活体肾移植手术在安徽医院开展。在省内,作为亲属活体肾移植的开拓者,刘洪涛对这个“首次”至今记忆犹新。

“那个病人姓吴,当时上网查了我的资料,说很信任我。”刘洪涛说:“非常感谢病人对我们的信任。”当时关于肾移植,省内还没有成熟的技术和先进的设备,为此刘洪涛和他的同事们进行了大量的准备工作,“翻阅国外文献,考虑如何减少供体的损害,如何保障受体的接受度,准备的越多,思考的越细致,成功的几率就越大。”

随着第一例活体肾移植手术的成功,在年,安徽医院成立了移植病区,移植手术的台次日益增多,并成为安徽医院的常规性手术项目。

十年间,刘洪涛和他的团队累计开展了余例肾移植手术。“接受年龄最大供体73岁,最小受体13岁,且均未出现手术相关死亡和术后严重并发症。”刘洪涛表示,这些都得益于医学的进步。

几年前,一位患者的故事让刘洪涛感慨颇深。一位患有尿毒症的大学生,求医无门,因合适的供体与之血型不符,医院的拒绝收治。“当时跨血型肾脏移植手术技术尚未成熟,没有能够帮助到这位患者,让我深表遗憾。”从那之后,刘洪涛医院,奋力拼搏,不断寻求和探索跨血型移植的技术。

年9月,刘洪涛博士团队与相关科室合作攻关,成功将一位B型血父亲的左肾移植给O型血的儿子。

这是我省首次成功开展跨血型肾移植,让刘洪涛看到了希望,“针对我国目前肾脏供体严重缺乏的现状,如果跨血型肾移植手术得以开展和推广,就意味着可以增加1/3的肾脏供体,从而使更多的终末期肾病患者重获新生。”

跨血型肾移植,最大难题就在于排斥反应和感染。借助新型免疫抑制剂进行血浆置换,跨血型肾移植和同血型肾移植术后生存率并无明显差别。“国内跨血型活体肾移植成功率现已达到90%以上。”刘洪涛说,只要不断地攻克难题,规范肾脏移植技术,突破难点禁区,就将造福更多的患者。

根据中国肾移植科学登记系统统计,近三年来,中国科大附属一院的活体肾移植手术量位居全国前三。

“下一步我们将专研于儿童肾脏移植手术,这对我们来说是个很大的挑战,但是现在肾病的发病率越来越年轻化,有很多小孩子都需要这样的移植手术,病人的需求就是我们在学术上攻城拔寨的动力。”刘洪涛坚定地说。

医者仁心:从亲自看护到培养自己的护理团队

手上拿着便携式血氧仪,随时观察数据;脖子上挂着听诊器,密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ljizheng.com/ndzl/699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