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用这项新技术,打通了尿毒症患者被堵住的

  张师傅(化名)今年57岁,是一名尿毒症患者,接受血液透析治疗已有四年的时间。入院前一个月,他出现了透析时血流量不足的情况。

  透析时患者血流量不足,首先要考虑血管通路流量不足,很有可能是动静脉内瘘血管狭窄或是血栓形成,导致部分堵塞。

  果不其然,CT血管造影和B超检查结果显示:在张师傅头静脉远端近吻合口处的血管,有一约40mm长的狭窄,内径仅为1mm,与前后头静脉内径4.5—5mm相比,明显狭窄,从而导致内瘘侧肱动脉血流量仅ml/min。

  对于尿毒症患者来说,血管通路是他们赖以生存的“生命线”。这是因为尿毒症患者主要依靠血液透析治疗来进行排毒,而血液透析是把血液从体内引出来,经过净化装置,再回到体内去,所以必须要有一个顺畅的通路能够引出来再送回去,顺利引血和回血。正因如此,才要建血管通路“生命线”。

  动静脉内瘘术是建立永久性血液通路的方法。利用外科技术,将肢体浅表的动脉与静脉进行血管吻合,在动脉高流量、高压力、高流速的血流冲击下,静脉经过一段时间的成熟,血管壁增厚、血管腔增宽,在需要进行血液透析的时候,可立即穿刺静脉血管,进行血液透析治疗。

  但长期的血液透析,反复穿刺,很容易造成动静脉内瘘处瘢痕增生或内瘘狭窄导致血栓形成,内瘘“失功”,影响透析的效果,为尿毒症患者的治疗带去极大的不便利。且若不及时处理,还会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如内瘘闭塞,导致透析无法顺利进行,患者赖以生存的“生命线”就会被切断。

那么如何帮助张师傅

维持“生命线”的质量与寿命呢?

  传统的治疗方式一般采用二次手术,即重新造瘘,但这会耗费患者有限的血管资源,且内瘘重建后需要三到四周的成熟期,这样就必须要给患者放置临时的中心导管,不仅费用高昂且并发症多,给患者带去了巨大的痛苦。

  而这一次,肾内科弓旭东主任医师在查看了张师傅的病情后,决定为他实施一种全新的治疗方式——DSA引导下动静脉内瘘狭窄经皮腔内球囊扩张术。前期,医院进修学习,熟练掌握了该技术,我院也有开展该项技术的技术储备。

  DSA引导下动静脉内瘘狭窄经皮腔内球囊扩张术即在DSA引导下,经皮穿刺血管,送入球囊对动静脉内瘘血管狭窄部位进行扩张,从而使狭窄部位扩张至正常内径,恢复其正常功能。

▲扩张前

▲扩张后

  该技术具备创伤小、见效快(术后即可穿刺透析治疗)、并发症少、无血管资源消耗等优点。

  手术的效果是立竿见影的。术后,张师傅狭窄部位的血管明显扩张到了4.8mm,肱动脉血流量达到了ml/min,他的“生命线”又延长了。

呵护“肾”命“透”亮人生

  近年来,我院肾内科各项专业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目前,科室能独立开展的血管通路技术有中心静脉临时置管术(NCC)、中心静脉半永久置管术(TCC)及更换术、药物溶栓术、超声引导下经皮血管腔内成型术、超声引导下介入溶栓+血管切开取栓+经皮血管腔内成型术、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下中心静脉造影术、DSA下颈内静脉TCC置管术(带涤纶套)、DSA下中心静脉造影+TCC更换术、DSA下中心静脉造影+中心静脉狭窄段球囊扩张术,常规及复杂自体血管移植+动静脉内瘘成型术、动脉瘤切除+动静脉内瘘转位及重建术、动静脉内瘘浅表化、动静内瘘切开取栓术及修补术、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成型术(AVG)、超声血管评估及引导穿刺术、超声引导下动静脉内瘘成熟不良促成熟术等。

供稿:弓旭东(肾内科)

编辑:庄 昕

责编:陈雪华

责审:富胜瑛

签发:王 纲

门诊时间:上午8:00—11:30下午1:30—5:00

预约就诊:—

服务监督:—

传   真:—

地   址:海盐县武原街道盐湖西路号

点个“赞”和“在看”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ljizheng.com/ndzl/951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